找到相关内容609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二执

    ,出生后存于六、七二,起任运妄执。第七的妄执相续不断,第六的妄执时有间断。分别起,指由非理学说和见解而起的妄执,存于第六的妄分别。  《成唯识论》卷五:“补特伽罗我见起位,彼法我见必现前。我执...

    姚长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1039812.html
  • 中国佛教教理--二执

    出生后存于六、七二,起任运妄执。第七的妄执相续不断,第六的妄执时有间断。分别起,指由非理学说和见解而起的妄执,存于第六的妄分别。  《成唯识论》卷五:“补特伽罗我见起位,彼法我见必现前。我执必...

    姚长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01855586.html
  • 莫为境转

    分明,内心中能断了第六的分别与第七的执着就行了。金刚经说:“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,即非菩萨”。这四相不外一个我相,有我则有对待的人,人不止一,为众生相,执我之见继续不断,为寿者相。四相起因于先有我相,我相是生于第七末那之执我,第六分别心又生于第七,六、七两,形影不离,狼狈为好,这是凡夫的通病,所以有四相就不是菩萨,若离四相,则心无挂碍,清凉自在。修到这种程度,必然八风吹不动,...

    刘承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71467178.html
  • 何为二执二执

    无始以来熏习于虚妄分别,由此为内因,出生后存于六、七二,起任运妄执。第七的妄执相续不断,第六的妄执时有间断。分别起,指由非理学说和见解而起的妄执,存于第六的妄分别。   《成唯识论》卷五:“...

    姚长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091380753.html
  • 第三能变

    随根得名随境得名两种。一随根得名者,随所依根,立能依识名。即随所依根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,名依眼耳鼻舌身五根起作用之心性,即前五,为眼识乃至身识。名以意根即第七为不共所依起作用之心性,即第六,为意识。此随所依立名,有依发属助如五义,谓依于根,根之所发,属于根,助于根。如于根,有以上五义故,随所依立名。然如前五,亦依于意,非不共依故,不名意识。第六以意为不共依,故独得意识名。又如第七第八,虽...

    黄忏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4748262.html
  • 唯识学认知理论的现代心理学解析

    内容摘要 本文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对唯识学的认知范畴进行了剖析,进而对唯识学的认知理论作了总结和概括。本文首先对想心所进行分析,指出了想心所的各种类别,分析了想心所与前五第六结合时所起的不同作用,厘清了想心所的基本心理功能(即当前想与五形成感觉、当前想及五不同缘想与第六形成知觉、过去想未来想及言说随眠想与第六形成表象、随觉想与第六形成概念),从而奠定了唯识学认知理论的基础。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0046406.html
  • 圣严法师答: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

    rsquo;字作为命名,小乘佛教只讲六个,是以第六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,大乘佛教增加两,共有八,是以第八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,我们把小乘的放在一边,单介绍大乘的八。   大乘佛教的八个,前六同小乘的名称一样,只是将小乘第六的功用更加详实的分析,而分出了第七与第八。   实际上,八个的主体只有一个,由于功用的划分而给了它们八个名字,因为前七的为善为恶,都会把账目记在第八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佛教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092411559.html
  • 人有灵魂吗?

    是以第六作为连贯生命之 流的主体,大乘佛教增加两,共有八,是以第八作为连贯生命之流的主体, 我们把小乘的放在一边,单介绍大乘的八。  大乘佛教的八个,前六同小乘的名称一样,只是将小乘第六...这个仓库的总管是第七,搬进搬出是第六,制造作业是前五。   这样说来,第八的功能,是在储藏,但不等于只进不出的守财奴。不断地由 外面藏进去,也不断地从里面搬出来,藏进去的是行为影响心理而印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83943284.html
  • 我治佛学的经验——牟宗三教授专题演讲

    知性(第六)上看来,则唯有发扬“知性”一层,才能沟通其异同。  牟先生认为,唯识哲学当时之所以再发展末那、阿赖耶识,并非基于“知识论:止场,乃是为修行之所依而开展出来,故是一种“泛心理主义一的作法。如今,唯有突破这一“泛心理主义”窠臼,以“第六”(知性)为先导,这样,就使得感性二刚五)、知性(第六)与“神知”之间终能沟通,且也让西方较易了解中国、印度等形而上学系统。  牟先生也论及西洋哲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0066642.html
  •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

    之法,汝等皆未得,惟可忆佛而已。念之与忆,相距甚达。念者念兹在兹,相续不绝也。忆者忽忘忽忆,不相续也。忆由第六,此攀缘不息,忽缘尘欲,忽缘佛名,故忆不如念之恒也。然汝等果能忆佛,即入佳境。超日月光佛,教大势至念佛三昧,重在念之一字,以三昧是果,念佛是因也。因行圆满,果自得之。 经文:“譬如有人,一专为忆,一人专忘,如是二人,若逢不逢,或见非见。” 此为取譬。专忆,属第六第六识生灭无常,...

   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 录自慈光半月刊

    |地藏|超度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9/2139385177.html